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» 工作动态

【经验交流】手机巧变课堂教具 “低头族”变身“好学族”

“上课禁止玩手机”是多数课堂的常规要求,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保障教学秩序。在当今的课堂上,如何在规范手机使用的同时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率,已经成为教师们思考的现实问题。部分课堂的灵活实践打破传统,让手机从“课堂禁忌”转变为“学习助力”,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工具价值,既提升了课堂“抬头率”,更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。

手机的信息检索与知识获取功能被教师关注。部分教师摒弃 “一味禁止” 思路,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使用手机:遇拓展知识点、核实最新数据时,预留时间让学生通过权威平台查询资料并展开讨论;借助互动答题应用开展随堂检测,实时反馈学生们的学习情况;用手机端思维导图工具协作梳理知识框架,让抽象逻辑更清晰。

手机的学习价值不同学科课堂中得到发挥:理工科课堂上,学生通过实验模拟 APP 将抽象原理转化为动态过程;外语课堂上,听力测评软件提供发音评分与纠错,音频可共享互评;专业实训课堂中,学生用手机拍摄数据、协作编辑报告,下课前即可呈现完整成果。此外,手机还可用于记录实验讨论方便复盘,语音转文字工具则解决了记笔记与听讲的矛盾。

这些实践并非无边界 “放任”,而是在教师明确引导下限定使用场景与时间,确保手机服务于学习目标。学生无需再为“想查资料而不能”困扰,课堂参与感显著增强;教师则将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力转化为学习动力。有学生反馈:“课堂上能直接查不懂的知识点,理解更快更自主。”教师也认为,手机本身无 “好坏”,合理利用其功能能让教学更灵活高效。这种“引导而非禁止”的教学思路,既未否定传统管理的合理性,也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参考。